Lapland ৫ 36
Rīga 寒冷的冬日午後,最適合窩在溫暖的藥鋪裡,啜飲一杯「黑魔法酒」(Black Magic)。
「黑頭宮」(Melngalvju Nams) 前方廣場,持劍佇立者為「羅蘭雕像」(Statue of Roland)。
「步兵廣場」(Latviesu Strelnieku Laukums)「步槍兵紀念碑」(Latvian Riflemen statue)。
明日一早將赴機場,先來探路。搭公車處距離下榻的 Royal Square Hotel 不遠,甚是慶幸。
遠方橫跨 Daugava river 的是 Railway Bridge,1914 年修復成現貌,乃里加唯一的鐵路橋。
22 路公車的終點站便是「里加國際機場」(Rīgas Lidosta)。另外,搭 222 路小巴也可以。
確認好撤離路線及時刻表之後,回頭去逛逛「聖彼得大教堂」(Rīgas Sv. Pētera baznīca)。
此教堂最負盛名的是高聳的尖塔及《不萊梅的城市樂手》(Die Bremer Stadtmusikanten)。
始建於 1209 年,高 123 公尺的鐘樓竣工於 1746 年;二戰以前,為歐洲最高的木製建築?
雞、貓、狗、驢,不是應該出現在德國的 Bremen 嗎?啥時候搬到了拉脫維亞的 Rīga 呢?
據說,此乃德國送給拉脫維亞以紀念其獨立,由 Bremen 贈予其姐妹市 Rīga 的友好禮物。
觀光景點的這類銅雕,如果已被人摸到禿亮,那跟著摸準沒錯!傳言摸得愈高,領得愈多。
由動物雕像旁集結的毛織品小販可以嗅知,即使是濕冷的觀光淡季,守在此處依然有商機。
果不其然,你我皆凡人,都需要好運。才下我乃瑋的手,又上小妞的手,驢子一刻不得閒。
踮起腳尖,最高也只能摸到狗而已了。富貴天註定,難以強求,就算摸到雞,恐怕也沒用。
鑽入山形牆「聖約翰教堂」(Rīgas Svētā Jāņa baznīca) 旁的小巷,連磚門也這麼有畫面。
忽爾置身於一處古老磚牆攜手民居包圍的四合院,右邊是 Theater-club "Hamlets" 表演廳。
自 Kalēju iela 街另一道滿是歷史的獸徽城門穿出。難怪,里加老城會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去 Black Magic 喝酒;走著走著,怎麼覺得這條 Kalēju iela 有點兒眼熟?
見到頭頂的天橋,證實這條街正是昨晚從 Rīga Bus Station 拉行李去飯店所走過的路沒錯。
「黑魔法」到了!門楣上 Rīgas Melnais Balzams 此名稱,實是十八世紀一種特製的藥酒。
踏入自 1752 年創立的咖啡廳,第一眼望見整齊排列的方格藥櫃,有種來至中藥鋪的錯覺。
運氣不錯,門口這桌沒人坐。燭光下,點了招牌的 Rīga Black Magic 及 Hot Black currant。
有人告訴我,黑魔法像杯酒。他還告訴我,是杯以 24 種草本植物添入伏特加而特製的酒。
「他說喝它吧!別皺眉頭。」相傳凱薩琳大帝也喝過這杯藥酒。「喝吧!別考慮這麼多。」
另外,又點了摻黑魔法汁的 Dark chocolate 蛋糕,和兩顆「天蠍座」與「射手座」巧克力。
氣質優雅的藍裙女侍,面帶微笑走向我們,順手抄了櫃檯上那一只長條狀的星座巧克力盒。
只見她先抽出盒內一排巧克力,然後變魔術似地倏忽來回一拉,巧克力瞬間消失變成空盒!
昏黃的光影搖曳,穿著中世紀服裝的美麗侍女,夢幻游移。微醺的我彷彿身在一幅油畫裡。
衝著藍裙女侍只專為我們一組客人表演的面子,決定把剩下十種星座的巧克力也一併買齊。
巧克力配藥酒,甜膩與微嗆,在喉頭和舌尖之間反覆激盪,留下屬於拉脫維亞的味道記憶。
250 年來不曾改過的藥酒配方,就像從容的午後時光,靜靜被鎖在這個歲月倒流的空間裡。
店內所有的景象皆如同圖畫一般,散發出一股停滯的魔力,直接定格在百年前的膠卷殘影。
斑駁歪砌的紅磚牆面,透露著猶如陳釀的自傲;記得塔林的 Raeapteek 百年藥局也有鱷魚。
如果一個城市要選出一間最具代表性的咖啡廳,對 Rīga 而言,絕對非 Black Magic 莫屬。
「喔,它燙不了你的舌,也燒不了你的口。喝醉吧!不要回頭,喝 Black Magic 釀的酒。」
Black Magic 跟連住兩晚的 Royal Square Hotel 在同一條 Kaļķu iela 街上,相距僅十公尺。
帶著酒意,轉來城中心的 Livu square 廣場。轉角這間 Steiku Haoss 餐廳看來也有點年代。
可愛的民房高矮相連、繽紛比鄰。廣場上隨便挑個一隅,都能詮釋 Rīga 此座古城的魅力。
左邊像城堡的是「小基爾特之屋」(Mazā Ģilde),右邊是「大基爾特之屋」(Lielā Ģilde)。
「基爾特」(Guild) 即商會;「大基爾特之屋」北側黃色建物是「貓之屋」(Kaķu Nams)。
Cat House 屋頂的貓尾本來是朝向商會的,乃一名被排擠的富商為了報復羞辱其對手而建。
雙方為此對簿公堂後,和解收場;貓尾後來轉了向,弓背翹尾黑貓遂成了 Rīga 另類象徵。
繞了一圈又回到 Dome Square 廣場,「里加主教座堂」(Rīgas Doms) 上空的雲散了些。
Roland's Statue 的羅蘭將軍,正是 2016 同年夏天於庇里牛斯山途經「羅蘭之泉」的羅蘭。
二次大戰期間,周遭建物全遭炸毀,唯獨 Roland's Statue 不倒,更加鍍上一身正義色彩。
「市政廳」(Rīga City Hall),座落在門面浮誇、線條繁複的「黑頭宮」旁,顯得格外清秀。
風格充滿 16 世紀荷蘭「矯飾主義」(Mannerism),「黑頭宮」已是公認 Rīga 最美的建物。
離 blue hour 尚有一段時間,又踅來聽說曾是電影場景的 Jauniela 街晃晃,靜候暮色降臨。
當燈火照亮幽藍天幕,情人在羅蘭雕像下相擁深吻的那一刻起,Rīga 的浪漫,開始昇華。
Inari, Baltic Sea ৫ Northern L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