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Day 5 31/Jan/2019 (Thu) 照片裡的所有人,Danny included,皆與 Hotel Belalp 有連結。
早餐後,收拾行李,準備下山;天氣有默契似地配合,雲壓霧沉,不然我會很捨不得離去。
再看最後一眼住了三晚的房間,牆上掛的不是畫,而是液晶電視螢幕反射窗外山景的映影。
至櫃檯結清房款暨前日晚餐費用,並與 Hotel Belalp 老闆合影留念,順便交付大行李託運。
本日行程:先搭纜車下山,換公車至 Brig,續坐火車去 Fiesch,再乘纜車上 Fiescheralp。
這輛便是旅館運送房客行李的履帶裝甲車,老闆的兒子(推測,因為長得很像)正在搬運中。
從 Hotel Belalp 走到纜車站約需三十分鐘,那還是快步行走的速度。為免延宕,旋即出發。
不禁自嘲:幸好天氣差,捻省了拍照念頭,否則這半小時的路程,恐怕走兩小時都走不完。
同行者尚有一家三口,亦為 Hotel Belalp 房客。爸媽帶一個小男孩,也是首圖的故事人物。
期間一度飄起細雪,天地一片迷濛;回首仍難置信,我們就是在這樣的雪山盡頭住了三晚。
然後,小男孩累了,不肯再往前走了。雙方拉開距離僵持了一陣,留下這有趣的黑白畫面。
人累狗不累。三天前的來時路,恰巧也是在此處看見這兩隻狗兒,不想離去時又有緣再會。
雪山裡,車無輪、路無疆,叫聲行人提防提防;白色天堂的交通工具,總是讓我感到訝異。
忽然,後頭也傳來了引擎聲。原來是 Hotel Belalp 履車來了,見我倆大行李被拖在了尾巴!
父母見狀大喜,連忙攔下履車,央讓走不動的小男孩搭此順風車,小男孩不由得笑顏逐開。
少了小孩羈絆,父母立即回復往日甜蜜,就這樣手牽手一直走,直到消失在視線範圍之外。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正似鄭燮的《山中雪後》,「一種清孤不等閒。」
若將白居易《賣炭翁》:「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的炭車改履車,也挺貼切。
山下的谷地即 Brig,也是待會兒我們要下去搭火車的地方,這個方向的天氣看起來還不錯。
一隊青少年井然有序踏雪而來,瞧裝備應是要進行滑雪活動,這樣的成長環境真叫人羨慕。
儘管加速了,最終仍花了四十分鐘才抵達 Belalp Bergstation;沒辦法,早已經習慣慢遊了。
Hotel Belalp 履車挾引擎聲突然自站體後方駛回,這才驚覺,我們的大行李被丟在哪兒呢?
三步併兩步跑至纜車站外,尋不見行李蹤影。探頭往裡瞧,原來已被置於行李房的框籃了。
趕上 10:50 下山的這一班纜車;行李房窗景,竟跟我們的 panoramic view room 相去不遠?
費力將行李從框籃內自行取出,由側門直接進入 platform 搭乘纜車,連驗票的閘卡都省了。
三日前上山買的是來回票,今再次拖著笨重行李搭此 cable car,二度體驗,依然感到新鮮。
運行時間約八分鐘,由天堂墮入人間。雖有不捨,但見了凌空雪景,仍跟小男孩一樣雀躍。
一掃剛剛的灰沉,像是 Belalp 欲贈送我們臨別的禮物一般,燦爛的溫暖陽光灑進了車廂內。
纜車降至下頭的村莊 Blatten bei Naters 之後,還要再換 624 公車回更遠更低一點的 Brig。
2017 設計 Dolomites 行程時,曾想在 Passo Falzarego 山頂的 Rifugio Lagazuoi 住一宿。
不過一來是山屋夏季太熱門根本訂不到,二來也是考慮坐纜車攜帶行李的麻煩,因而作罷。
此番瑞士行,大膽嘗試全行程皆入住海拔兩千公尺以上的旅館,Belalp 作先鋒,非常成功。
拜瑞士完善便利的纜車輸送系統所賜,冬季想住在雪山雲端之上,完全可由夢想化成現實。
Belalp 獨特的高山雪原,像是天上的另一個世界。而山腰上的木屋群,亦有如仙人之居所。
俯瞰白色村莊,想到台灣每回寒流就要上演合歡山追雪新聞,不禁感嘆小小書僮可笑可笑。
龔自珍《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另一條降的是小 gondola。
幽幽墜入凡間,又回到這個纜車站體橫跨道路的廣場,也是 624 公車終點站上下車的地方。
沿鐵斜坡出站踏上地面,山下天氣大好,一顆熾熱的太陽照射在冰冷的身軀上,火燙舒服。
現在時刻 11:00,查過 624 公車要等到 11:45 才會發車,有一段不短的時間可以四處晃晃。
先進站內的運動用品服飾店逛逛,雖覺得一件 Belalp 紀念衫不錯,但最後還是忍住了沒買。
當然也是考量行李已經夠重了,且這趟旅程需要不斷上下各種交通工具,沒必要自添麻煩。
先來站牌確認一下公車時刻表,接下來火車纜車環環相扣,牽一髮動全身,仔細點比較好。
既然時間尚有餘裕,陽光明媚,枯等可惜,不如去旁邊的 Blatten bei Naters 村子裡繞繞。
那大行李總不能拉著去逛吧?管它的,索性就留置在纜車站的大廳,應該也不會有人想拿。
走出幾步,這棟名叫 Abusunna 的小木屋外觀非常有特色,後方為 Theodulskapelle 教堂。
只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怎麼路邊隨便走走,撲面而來皆滿是歷史感的古樸遺風?
印象中,許多遊客到了瑞士觀光重鎮策馬特(Zermatt),都會指名去看「蘑菇屋」(Mazot)?
據說是種可防止鼠患的傳統穀倉高腳屋;如今不用到 Zermatt,Blatten bei Naters 就有了。
十六年前去策馬特的時候有沒有看見「蘑菇屋」,已經不太記得了,反正現在我是看到了!
陽光灑進濃濃復古風的「蘑菇屋」小徑,沒想到連轉乘的空檔也能營造點兒美麗的小驚奇!
Belalp.Fiescheralp.Zermatt.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