㉟
St. magdalena 不過以 Geisler group 連峰為遠景,即成 Dolomites 之招牌 landmark view。
可世人只知 St. magdalena 的瑤翠如畫,卻不識 Gampenalm 路線之雄姿颯爽、器宇軒昂。
循 25 號山徑前進,遇一木橋,同樣設有防牛閘口。見嬰兒推車竟能深入至此,由衷佩服。
由橋上往下瞧,幾近乾涸的小爛溪旁也能玩得不亦樂乎?原來這兒才是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轉頭一望,橋面筆直朝向猶如天神般矗立的 Geisler group,果然王者氣象,令人肅然畏敬。
續行不遠,下一個路標卻不見設定的目標 Gampenalm 山屋字眼,這下子讓我們猶豫不前。
謹慎起見,為避免山裡迷路,兩人商量一陣後,又乖乖退回了肯定不會有錯的 33 號主線。
33 號山路寬度不小,坡度也陡,像是給車子走的。少了點兒健行樂趣,爬起來也頗為吃力。
路旁出現水溝,可渠底空空如也。當時還不曉得 Dolomites 正迎來枯雪期後的第一個夏天。
瞧這座原應跨河的小木橋,如今竟成了無用的裝飾,交錯的水道跟馬路已模糊分不清彼此。
後來在 Lago di Carezza,從店員口中得知,因年初降雪不足,才導致今夏湖川水量遽減。
左邊會合的岔路,正是剛剛放棄的 25 號,所以事實證明走 25 號一樣能到 Gampenalm 的。
原木鑿成的水槽,活水仍源源注入。惟不知這是設計給人解渴用的呢,還是給馬或牛喝的?
見一輛車逕自停放於草地,推測車主應該是當地居民,一般外來遊客按理當無權自駕擅入。
走在前頭的登山客,面對眼花撩亂的路標也躊躇了;接近中午,一家子隨便席地野餐也好?
相準 Gampenalm 這個字彙,我乃瑋轉身一馬當先,率隊通過又一座徒具形式的簡易木橋。
接下來的景致就有點意思了。翠綠山坡上,點綴了兩棟木屋,儼然陶淵明筆下的田園詩風。
當初決定來 Dolomites,對於 Val di Funes 的認知,僅限於 St. magdalena 和 Geisleralm。
而通曉的程度,其實也止於地名和幾幀照片的印象而已,頂多透過 google maps 粗略研究。
今日走的 Gampenalm 路線,從未見任何遊記提及。進駐 Val di Funes 之前,亦不曾聽過。
之所以臨時起意欲訪 Gampenalm,純粹只是想印證我乃瑋在刊物上看到的一張照片罷了。
依照片裡 Geisler group 斜側角度判斷,取景處應在 Gampenalm 一帶,但確切位置未知。
沿崎嶇小徑鼓勇直上,忽抬頭,迎來驚喜!腦海裡那幅 2D 圖片,果真在此化為 3D 實境!
這一刻,我開始對 Dolomites 這個名詞,產生了不一樣的感覺。說是孺慕,卻又夾雜悔憾。
強大的美感波動,拂面襲來,有如重擊。不只眼眸為之一亮,同時亦令我心隨之怦然不已。
St. magdalena 固然美矣,但我只是跟隨前人的腳步,將期待的畫面給設法複製貼上而已。
至於 Geisleralm 的王霸天下,氣場天威凜凜,無所匹敵,不由分說。可畢竟也是慕名而去。
而今我不過是在 Val di Funes 地圖的一隅,選了一條全然陌生的彎曲細線,進行尋索罷了。
誰想,竟唾手而得如此超凡入聖的絕美構圖,簡直像是從幻想瞬間跨進現實般的無雙仙境!
一股灼熱,貫流全身,如受電擊,毛孔舒張。然這僅僅是我踏入 Dolomites 範圍的第五日。
初見大師風範,即為其博雅高深所散發的魅力而傾倒。不禁對 Dolomites 之美,頓生敬畏。
獨隱於野,來者寥寥。不受濁世所染,自絕俗塵之外,人不知而猶巍然靜持,真乃高士也。
Geisler group 剛毅遒勁的雕刻線條,力透天際。油順起伏的草地,又恰恰調和了威柔並濟。
嘆惜的是,本日稍晚即將移往 Val Gardena,另一處嚮往的谷地,不能扼據此地長相廝守。
見微知著,此區山屋路線不可勝數,必藏龍臥虎。當初 Val di Funes 只留三日,顯然不足。
若是時光可以倒流,依我們喜愛放射狀慢遊的脾性,最終敲定的行程絕對不是現行的版本。
紅衣男子坐於圍欄之上,背對如此壯麗的景色,波瀾不興,也是一種榮辱兩忘的超脫境界。
不過 Dolomites 想看的名峰及絕頂甚多,若顧此則失彼,難以周全,無解的惆悵油然而生。
挾著欽慕混合惋惜的複雜情緒,一路望著 Geisler group 前行,然後走入了樹蔭下的畫框。
Dolomites 就像是身懷絕世武功的高手,在 Val di Funes 甫過幾招,便知其內力深不可測。
旅行多年,走訪山川湖海、名勝古蹟不算少,卻罕有置身 Dolomites 時給我的訝異與感觸。
試問一旅行者最想重返的地方?如果交由我們來回答,答案一定毫不猶豫是:Dolomites。
簡單、純粹、自然而昂強。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正是短短數日便戀上 Dolomites 的理由。
我也不懂這麼美麗的地方,為何這般孤寂?又何以區區一個抹茶山,卻能讓大家趨之若鶩?
也好,無人知曉才好。或許正是因為無人知曉,才造就並保留了眼前這片風景的無限美好。
黃泥崗智取生辰綱,拉啟了水滸梁山聚義的序幕;而我正走進的,則是漫野怒放的黃花崗。
蓬勃的生氣,恣意灑洩在莽莽蒼蒼的山坡上,彷彿集體驕傲宣示著,這兒全是黃花的領土。
我乃瑋說:山有分漂亮和不漂亮的。那遍地黃花襯托的 Geisler group 連峰呢?毋需贅言。
離 Gampenalm 山屋不知還有多遠。短短一段山徑,就已經讓我陶醉得幾乎已成蝸行牛步。
何妨?如果享受過程才是旅行中最精彩、最迷人的部分,那麼到達目的地又有那麼重要嗎?
◭◮ UNESCO World Heritage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