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P ☭ 52
紅色 1 號線「共青團站」(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磁磚油彩壁畫,描繪辛勤勞工的形形色色。
站名來自「共青團廣場」(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ло́щадь),紀念參與地鐵建造的共青團成員。
然而「共青團站」最出名的並非 1 號線,而是莫斯科地鐵公認最美麗的:5 號環狀線月台。
今夜首要任務是去買火車票,故 5 號環狀線先擱置,待自聖彼得堡返回後,另覓時機拜訪。
由地下道出口走上來,右側高樓即「列寧格勒飯店」(The Hilton Leningradskaya Hotel)。
而這棟通體金亮的新文藝復興建築,便是「列寧格勒火車站」(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й вокза́л)。
模仿喀山地標可汗清真寺的「喀山火車站」(Казанский вокзал),隔「共青團廣場」相望。
位於「共青團站」2 號正門右手邊的則是「雅羅斯拉夫爾火車站」(Яросла́вский вокза́л)。
上述三座車站均為沙俄時期所建,其中以 1851 年啟用的「列寧格勒火車站」歷史最悠久。
「列寧格勒火車站」正是今晚目標;站外廣場雖設有一整排自動售票機,卻不能為我所用。
通過安檢,進入火車站大廳;儘管明天才要坐去聖彼得堡,但今晚先來買好票,比較安心。
人工臨櫃購票處位於大廳右側,俄文看不懂沒關係,識得英文 Long-distance tickets 便行。
遞上護照,購得明日 16:40 往聖彼得堡的「涅夫斯基號特快車」車票兩張,共 RUB 3961。
票價每日浮動,看準這班「涅夫斯基號特快車」(Невский экспресс) 最便宜,下好離手。
繞來「共青團站」後門 1 號出口瞧瞧。此站 1935 年啟用,頂端尖立著一顆美麗的五角星。
對門乃「莫斯科鐵路公司」(Московское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е агентство),牆面設計特異。
「喀山站」右後高廈為「重工業部紅門大樓」(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о-жилое здание возле)。
重返莫斯科之日要住的「列寧格勒飯店」及「重工業部紅門大樓」,均屬「七姐妹」成員。
打道回府。自「共青團站」正門踏入,光是入口處穹頂的浮雕與吊燈,就已令人嘆為觀止。
下抵深度 8 公尺、採 shallow column 構造、大理石柱頭上有共產國際銅徽的 1 號線月台。
坐個三站便回到了「盧比揚卡站」(Лубя́нка)。跟「共青團站」一樣,也是 1935 年開通。
「盧比揚卡站」深度 32.5 公尺,設計陽春簡潔。筆直的晝光色燈條,一以貫之架越長廊。
每回選擇出口都是碰運氣。這次又賭錯了,跑到 Nikol'skaya Kempinski Moscow 的對面。
感謝凱賓斯基帥氣的 Concierge,幫我們將購票資訊手寫翻譯成俄文,這才不費吹灰之力。
晚餐自煮:インド風カレー,チキンバターマサラ (Chicken Butter masala) 印度風咖哩。
Day 10 03/FEB/2014 (Mon) 早餐來 Kempinski 自家一樓名為 MosaiK 的典雅餐廳享用。
Nikol'skaya Kempinski Moscow 前身為 Count Orlov-Davydov 伯爵宮邸,於 1870 年落成。
經六年整修,2013 October 31 剛全新開幕,我們 2014 February 3 就來住了,躬逢其盛。
隆冬時節遊客少,餐廳一早根本沒人,遂挑了窗邊位置坐下,頓覺一晚 RUB 7670 好便宜。
關於「列寧格勒火車站」:列寧格勒即「聖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於蘇聯時期舊名。
為什麼在莫斯科的火車站,卻要喚作「聖彼得堡火車站」?至俄羅斯旅行,你一定要搞懂。
這跟俄羅斯人獨特直白的命名邏輯有關,就像這些果汁,逕以原物料代替說明,一目了然!
按胡蘿蔔汁前擺胡蘿蔔之思維模式,「聖彼得堡火車站」就是「開往」聖彼得堡的火車站!
所以「喀山火車站」就是開向喀山?「雅羅斯拉夫爾火車站」即開向雅羅斯拉夫爾?沒錯!
如此簡單粗暴的命名法則,完全顛覆認知;因此「莫斯科火車站」在莫斯科嗎?保證不是!
絕對不在莫斯科的「莫斯科火車站」位於列寧格勒,而「列寧格勒火車站」恰恰在莫斯科。
When in Russia do as the Russians do:台北火車站不在台北,而一定在台北以外的某處。
大理石下冒騰的暖氣,不僅屏蔽了一窗之隔的零下凍寒,還源源輸送往日情懷的貴族風華。
雖然不可能提供正統上等的魚子醬,但是鮮潤飽滿的鮭魚卵,依然迸出了綺麗的海洋風情。
包覆於水晶燈柔黃色調之下,望著窗外行人時來時往,我們在此度過一段寧靜舒緩的時光。
末了,與總是輕聲細語、微笑以對的嬌媚女侍合影,才算是完整了 Kempinski 的早餐儀式。
MosaiK 愉快的用餐,美好了這個早晨。如同紅海及死海的凱賓斯基一樣,永不讓我失望。
吧檯於弧底迎向大廳正門,巨大明亮的水晶燈,彷彿仍流淌著百年前世家大族的紙醉金迷。
華麗一如郵輪 (an old-world ocean liner),剎那間,我像是走進了「鐵達尼號」(Titanic)。
又似穿越時空來到了電影《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天雷勾動地火的起舞場景。
厚實花炫的地毯上,依稀嗅得過往賓客雲集的杯觥交錯。上流社會的驕奢極侈,尚存一息。
在《Titanic》的 ending scene,Rose 於眾人目光放送的祝福中,緩緩走上了艙內的階梯。
而 Jack 佇立 upper deck 的半途,轉身回眸,伸手相迎,終以深情一吻完成 Rose 的救贖。
大理石地板映射了頭頂燈光,虛實交錯,目眩神馳。上下之間綻放出一朵朵璀璨的同心圓。
Vronsky 及 Anna Karenina 動人的愛情,亦不願就此消逝。化成了一抹煙花,留在了鋼琴。
★ Москв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