㊱
「我行至商洛,幽獨訪神仙。」我來到一片神秀的山高地闊,貫徹本日 Gampenalm 路線。
只不過 Gampenalm 前奏曲氣場之強大,遠遠超乎預期,令人為之絕倒,反似成了主旋律。
翻山越嶺,只為了能與你擁抱一場。終於,距出發兩小時之後,我步抵 Gampenalm 門前。
回眸一瞥來時路,天工剪刻為誰妍。此際的我,不可思議地亦成了從圖畫裡走出來的人物。
Gampenalm 山屋已進入目視範圍;之所以喜歡 Dolomites,正因為 It leaves us no choice。
資本主義社會為取悅顧客,消費標的物總是琳瑯滿目,不愁沒得選,只怕不知該選哪個好。
生活看似多彩多姿,且享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其實行為仍跳脫不出商業設定的集體制約。
可 Dolomites 不同。今天踏上了這條路,就只有一個目標:海拔 2062 m 的 Gampen-Alm。
原來生命過得直觀單純,是一件快樂的事,就跟隨風飄揚的 The flag of South Tyrol 一樣。
翻開菜單,既然有以 Gampen 冠名的 Maccheroni,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點來吃就對了。
鄰桌仁兄,假借托腮欣賞 Dolomites 之便,正大光明順道偷看我乃瑋,至少我是這麼覺得。
遠遠地就這麼一條小徑迤邐而來,也不像車行之路,真不知地處深山的餐廳是怎麼運補的?
總之衷心感謝願意孤身在此營業的 Gampenalm,為登山客提供食物,卻僅賺取微薄利潤。
牆上掛的 Dolomites UNESCO World Heritage 標牌,是一種自豪,也是顧盼睥睨的清高。
巨大的遮陽傘,開在這山野之巔,庇予人們蔭涼。又如同綻放的花朵,蓬勃著夏日的喜悅。
Dolomites 就是如此神奇,讓旅人在享受徜徉遊憩的同時,口腹需求尚能得到妥善之兼顧。
我無法想像,若是沒有 Gampenalm 據此駐守,來回四小時的健行,艱辛程度會如何加倍?
儘管,其屋前風光不如前日高山樂園 Geisleralm 或 Gschnagenhardt-Alm 的那般王者天下。
但前往 Gampenalm 沿途的山屏景色亦稱一絕,整體來說,仍屬一條上乘之作的山屋路線。
盤桓休息近一小時,身心能量獲得滿血回補。含飲料共消費 € 17,平民開銷,帝王般陶醉。
動身踏上歸途,因非環狀路線,只得原路返回。但相同的絕色可以再飽覽一次,何等幸福?
瞧!我乃瑋又再次走進了錦緞旖旎的圖畫裡,當真是: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見!
日光和煦,遠處山坡,數間小屋,餐雲臥石,流緒微夢,孤絕入幽,不似人間,勝若幻境。
午後山影略斜,鋸齒連峰 Geisler group 雄奇未減。野花遍野怒放,剛柔交織,力美兼修。
或有人矢志踏遍 Dolomites,意欲在最短的時間內,速訪所有精華,以集大成。但我不想。
曾經也覺得旅行應像 Beyond 唱的《光輝歲月》一樣:寫下燦爛的詩篇,不管有多麼疲倦。
然今漸體會,力未能逮者,終多矣。與其好為人師、把自身遊歷視作洛陽紙貴的百科指引。
還不如乾坤自在、物我兩忘。心如輕燕,將飄忽之所至,沉澱成一曲餘韻無窮的雋永絕唱。
但求在最長的時間內,去最少的地方。正如今之 Gampenalm,心無旁鶩,吾道一以貫之。
蘇軾寫的詩句是:「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我今則同樣是:縱一徑之所如,凌萬花之茫然。山河壯麗,感受相仿,豈非異曲同工之妙?
好一幅霸王舉鼎、跌宕剛勁之山勢畫卷!流連尚且不足,教我怎捨得就此輕易揮手道別離?
可留給 Val di Funes 的時間已進入倒數,該是下山準備前往下一站 Val Garneda 的時候了。
單純在最美好的年華遇見了你,是我的幸運。就讓此景鐫刻並定格於我的記憶,永不凋謝。
連同首日 St. Peter,在 Val di Funes 待了總共四晚,真心覺得仍是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光以 Zannes 為據點這一帶,就有好多山屋還沒去,好多路線沒有走,只能化作淡淡不甘。
但至少此番入寶山未空手而回,絕美 Geisler group 連峰,將佔據我內心一隅,很久很久。
改切入來時未敢一試的左道山徑走看看。按方向應是殊途同歸,反正能通往 Zans 就沒錯。
此 25 號小徑只容步行,無法駛車,故起伏陡降之間較有趣味,不似 33 號主線般平坦索然。
一路走跳,很快回到上午曾折返的木橋。奇的是丹尼的膝蓋在 Dolomites 竟開始不覺疼痛?
是 Dolomites 山區的氣候宜人,乾燥驅走體內濕熱?抑或是強大的美景具不藥而癒之神效?
無論如何,困擾丹尼多年,連下樓梯都會劇痛不堪的膝關節,不知不覺就這麼自然痊癒了。
身心既然未疲,遂興探秘之念。見道旁另有蹊徑,往下行得數尺,出現一尊 VIP 席的寶座!
一對老夫婦佔得先機,令人好不稱羨。我乃瑋說:以後等 80 歲了,我們也要來坐在這裡。
綠野山坡下方,很像我們住的 Pension Sass Rigais 附近,說不定從這兒走回去正是捷徑。
我其實不想等到 80 歲,想現在就入座 VIP 貴賓席。無奈老夫婦已落地生根,我只得前行。
情況逐漸明朗,山谷下真的是熟悉的地方,右側最遠小屋是早晨蹓躂過的農舍 Zanser Alm。
一路朝著鋸齒屏風般的 Geisler group 緩降前進,像是在最後的時刻,向天神致敬與告別。
雄鷹木刻,立於道旁,妝點氣勢。這 Val di Funes 的尾聲,依然展現著不凡的細膩與從容。
圓木水槽,造型可人,這裡應當是住了一位藝術家。又或者曰:天地有大美,雜然賦流形。
◭◮ UNESCO World Herit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