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P ☭ 33
美艷的五角紅星之下,須以俄製馬克沁 M1910 重機槍,將所有反動勢力堅決予以掃蕩。
毋需多言,容我繼續介紹 ~ 現代歷史博物館 (Музей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и)。
俄軍騎兵馳騁於雪原,有人落馬卻未見援,足見戰況緊急或氣候惡劣,充滿想像空間。
另個角落展示了舊時的毛裘,西伯利亞的寒冷,正透過一個又一個的符碼,不證自明。
猜測此船乃日俄戰爭年代(1904 ~ 1905)的俄國戰艦,當時與呷騙幾番海戰,均告戰敗。
此戰導致俄人對沙皇統治日漸不滿,埋下了布爾什維克(большевик)黨人革命的火種。
1917 年,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爆發,進而建立了偉大的無產階級政權。
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提供了哲學新思潮的啟蒙,並迅速赤化起舊世界,終致天翻地覆。
政體劇烈更迭,鑄就大爭之世。凡有血氣,皆有爭心,於是英傑輩出,揮寫燦爛史詩。
穿過古典的迴廊,忽見一簾巨幅士兵群像,沉默、肅穆,瞬時充塞填滿我的目光所及。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Great War)的俄軍照片,前方陳列著三挺機槍以及兩門輕型火炮。
當時俄兵多為農奴,訓練不足;由相片中未見一把步槍,可窺知當時武器短缺之程度。
二戰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的瓦希里(Васи́лий)尚且多人一槍,遑論一戰時期。
在德軍及奧匈帝國的重砲轟擊之下,俄國軍隊人數雖多,卻毫無優勢,死傷上百萬人。
經濟工業無法支持這場大戰,兼之國內厭戰情緒高漲,終讓布爾什維克有了可乘之機。
這位是一戰中戰功彪炳的沙俄名將,勃魯西洛夫(Бруси́лов),及其戰袍、軍刀、配槍。
1916 年,勃魯西洛夫為拯救西線的英法聯軍,對德軍東線發起百萬人的「死亡衝鋒」。
史稱「勃魯西洛夫攻勢」(Брусиловский прорыв),被譽為一戰史俄國最偉大的進攻。
只不過慘勝的代價是動輒上百萬條的年輕性命。一將功成已非萬骨枯,而是百萬骨枯。
這幅英姿虎視的俄國士兵像,依然令我聯想到裘德洛(Jude Law)扮演的神槍手 Vasily。
進入下一廳,列寧(Ле́нин),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導師與領袖,我終於在莫斯科與你見面。
列寧激動地跟我乃瑋說,「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就讓紅星下的馬克沁重機槍,將世間資產階級所有的虛偽狡詐,都掃進歷史的灰燼裡。
列寧掌權之後,建立蘇維埃政府,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22,宣告蘇聯成立。
聖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甚至改名「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以示對領袖的崇敬。
牆上巨幅油畫裡,列寧在右側激情演講,台下的無產階級追隨者拿起槍桿,如癡如狂。
這是一般觀光客絕對不會踏進來的博物館,卻是丹尼一心一意、必須朝覲的歷史聖殿。
「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無產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The proletarians have nothing to lose but their chains.
They have a world to win. 但終將贏得世界;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如是說。
接下來這項複合武器,馬車配備馬克沁機槍(Пулемёт Максима на станке Соколова)。
那畫面光用想像的,就足以令人醉心;一邊奔馳,一邊掃射,何等浪漫,又何等驕狂。
我乃瑋說,到世界各地旅行,從未見丹尼如此開心,因為每天都能看到好多鐮刀斧頭。
沒錯,丹尼厭惡偽善的民主,問題不在民主,而在「程式不支援」或「裝置不相容」。
商鞅相信人性本惡,須以法治。非法,無以為治。要治,就必須法立如山、法外無恩。
「因民之性,度而取長,秤而取重,權而索利。」《商君書》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這可是孟子說的,並不是馬克思或列寧說的。
所以與其要一個法度不嚴、賞罰不公、任由資本家剝削的社會,還不如強人統治的好。
一把鐮刀,一把斧頭,憑空塑造著我渴望中的理想國度,那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烏托邦。
至少人家也是大國崛起,而不似坐井觀天的島國之民,滿口仁義道德,成天鳥肚雞腸。
忽然空曠的展覽室走進了另一對男女,居然真有人跟我們一樣,喜歡這種冷門博物館。
展示的圖畫似乎昭告著,時序已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又一個腥風血雨的動盪年代。
蘇聯紅軍在這場「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沒再漏氣,在歐洲戰場成功抗擊了納粹的氣焰。
工農兵聯合起來,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let's unite,高舉 CCCP 的鐮刀斧頭。
此乃館中丹尼最喜歡的畫作,象徵著不分階級、團結合作,而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一部鮮活的俄羅斯現代史,就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一尊尊塑像中,盡訴過往。
本篇恨短,僅能敘述現代歷史博物館之館藏迄一半左右,尚需下篇繼續後半段之部分。
然後,歷史的主角也將由列寧轉往史達林(Ста́лин),以及冷戰太空競賽(Space Race)。
末了,這位疑似江洋大盜或銀行搶匪的人物蠟像,絕對是丹尼今日最得意的一張照片。
Partiya Lenina - sila narodnaya,列寧的黨,人民的力量,終將吾引向共產主義的勝利!
★ Москв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