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冢虎之怒 ◈
《大軍師司馬懿》之上部別出心裁叫《軍師聯盟》,下部則正常點兒喚《虎嘯龍吟》。
虎嘯排在龍吟前,虎指的是「冢虎」司馬懿,龍則是「臥龍」諸葛亮,主寫兩人對決。
本劇討人厭的地方就是這樣,才剛剛激賞認同一個角色,往往很快就又領便當走人了。
曹丕與阿照的至死不離,有如《大秦帝國》秦孝公與玄奇之真情相映,令人感傷唏噓。
曹叡,(劉歡飾);重度「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的曹家第三代超變態君主。
辟邪,(張天陽飾);曹叡男寵,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闇黑中輝映另類的忠貞不渝。
下部雖以武戲為主,情感刻劃卻不落俗套,以司馬孚獄中守候郭照的一幕最教人動容。
諸葛亮,(王洛勇飾);《神鵰俠侶》郭靖大俠,魏蜀王牌級的最強軍師較量終於登場。
劉禪,(姜寒飾);阿斗一聲聲「相父」叫得情真意切,將角色塑造得非常具有存在感。
魏延,(韓東飾);舊《三國演義》之甘寧,新《水滸傳》之蔣門神,蜀漢的主力猛將。
趙雲,(肖榮生飾);《楚漢風雲》劉邦,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老將不死,只是凋零。
後三國最精采的「失空斬」~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有了更合乎「心理戰」的詮釋。
韓信殷鑑不遠,「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醒悟,致一方有恃無恐、另一方養寇自重。
諸葛亮與司馬懿,彼此心領神會、隔空對弈;依依東望的,是功業、時間、還是太平?
馬謖,(劉廣南飾);「揮淚斬馬謖」,始終是利用代罪羔羊轉移究責目標的最佳託辭。
孟達,(曹積強飾);三國不公,這廂叛漢投魏的孟達,被描寫成首鼠兩端的反覆小人。
姜維,(白海濤飾);可那廂同樣棄魏降漢的姜維,就是智勇雙全、丞相指定的接班人。
後三國因司馬懿親臨戰事,故軍帳戰爭之戲少不了,惟死對頭曹真依舊事事從中掣肘。
曹休,(杜星奇飾);與曹真、陳群、司馬懿同為曹叡四大輔臣,於「石亭之戰」慘敗。
「石亭之戰」,陸遜遣鄱陽太守周魴詐降,輕鬆引君入甕;此役之後,魏吳均勢形成。
張郃,(郭家諾飾);魏「五子良將」之一,沉穩剛毅,惟形象過於年輕,與資歷不符。
孫禮,(言傑飾);魏軍抗蜀前線之常駐將領,劇中經常擔任司馬懿的副將,耿介仗義。
郭淮,(何翔飾);初與司馬懿敵對,後感恩戴德納於其麾下,魏鎮守西北邊境之名將。
司馬懿之政治軍事哲學,以「忍」字為綱,縱使孔明贈其女裝極盡嘲諷,亦不為所動。
王雙,(郭野飾);相較之下,曹真陣營就顯得魯莽逞勇、意氣用事,導致常落於下風。
然司馬懿並非無往不利,「火燒上方谷」之役,差點兒就斷送了三馬食一槽的可能性。
喜逢甘霖,龜甲護體,大難不死,忽然變身「安德烈安德烈一把一把」老頑童周伯通。
媲美《軍師聯盟》史上最強曹操,《虎嘯龍吟》最莫測高深之角色,莫過於變態曹叡。
曹叡馭臣之術,令人歎為觀止,足證曹家血統基因優秀,不愧是曹操之孫,曹丕之子。
經歷無情打壓、宦海沉浮,隱忍怒抑的司馬懿遂開始黑化,暗命司馬師陰養死士三千。
而司馬昭竟承襲了父親司馬懿「鷹視狼顧」之反相,逐漸暴露其陰騭詐狠的狼子野心。
中立的夏侯玄,不想捲入這場暗潮洶湧的政治漩渦也不行,至死堅守原則的悲情人物。
可憐夏侯徽,不小心當了臥底,去了不該去的地方、又看了不該看的東西,致有此劫。
司馬倫,(劉奇飾);柏靈筠之子,西晉「八王之亂」其中一王,初試啼聲,水就很深。
四大輔臣相繼離世,曹叡想以「拖」字訣來實現完全執政之夢想,只差司馬懿一人耳。
但偏偏、風漸漸,好不容易又能再多活一天,但故事的最後,曹叡好像還是說了拜拜。
曹爽,(杜奕衡飾);曹真之子,劉德華御用替身,曹叡死後接手反派首領暨託孤大臣。
何晏,(閻汶宣飾);三國美男子「傅粉何郎」,反串之初看來彆扭,但日久漸入佳境。
丁謐,(趙寰宇飾);與何晏同為曹爽謀臣,「令尊曹子丹是何等英雄氣魄,卻生出…」
將來入蜀後發動叛變的鍾會,跟司馬昭一樣,亦在此時悄悄於眼神中有了狡詭的質變。
最終得獎的是,紅衣老男孩:「我做了一輩子別人的手中刀,這一次,我是執刀人。」
中了司馬懿「養、套、殺」陷阱的曹爽,麻痺大意,驕蠻輕敵,一步步走向滅頂深淵。
汲布秘密訓練死士三千,若非擁有先進的匿蹤功能,那定是曹爽的情報系統出了問題。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司馬懿突襲發動「高平陵之變」,全劇的最高潮於焉來臨。
對手曹爽太弱,毫無反擊之力,衝突性大減,卻也間接合理化了何不取而代之的動機。
徹底黑化的司馬懿,猶如脫韁野馬,就差沒以衣襟蘸血書寫「殺人者,打虎武松也」。
「殺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事與仁,兩不立;看破千年仁義名,但使今生逞雄風。」
這是一部高度藝術化的曠世奇作,餘韻繞樑,三遍不絕,令吾有「黯然銷魂飯」之嘆。
觀畢《軍師聯盟》暨《虎嘯龍吟》,頓感「天下無劇」,餘者皆索然無味,失落至今。
「人這一生,難免和愚蠢為伍,要學會向愚蠢低頭。」冢虎背影,多少哲理盡在其中。
★★★★★